最近几年专业配资门户官网,伴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,“粮食问题”成为了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。
不少国家都开始重视起粮食的储备,甚至还出台了限制粮食出口的禁令。
然而,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,有一个国家却与整个世界“格格不入”,不仅没有半点的紧迫感,反而还因为持续粮食出口,成为了不少“饥饿”国家眼中的希望。
这个国家就是印度。
那么,问题来了,为什么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面前,印度却可以做到无惧粮食危机呢?相对于同样拥有着巨大人口压力的中国,印度又到底有哪些我们所没有的“优势”呢?
想要弄清楚答案,还要从印度的粮食制度开始讲起,而当知道了背后的原委,我们才会恍然发现:印度所拥有的这一切,其实并不值得羡慕!
被眷顾的印度
印度的粮食到底有多么“富裕”?
对此,我们可以根据一组数据来得到答案。
从2008年开始,印度已经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米出口国的首位。
特别是在2022年的时候,印度还以创纪录的2200万吨大米出口量,抢占了当年全球市场份额的40%。
而随之带来的,则是全球有23个国家对印度大米的依赖度达到了50%以上,其中以尼泊尔、孟加拉国为代表的印度邻邦,这个数字甚至还能达到90%。
这也难怪,印度敢自诩“全球粮食安全的稳定器”。
众所周知,通常来讲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,粮食压力往往也就会越大。
例如中国,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是全球主要的几个粮食进口国家之一,在2018年的时候粮食进口总量甚至达到了11297万吨,相当于当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7%。
因此,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:跟中国人口差不多,领土却比中国小的印度,凭什么能成为全球粮食出口的主力军呢?
对于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三点原因,当然也可以将其称为印度的“三大优势”。
只不过这些“优势”,别人不能复制、羡慕不来,反而有些“哭笑不得”罢了。
首先,印度拥有的第一个优势是自然因素。
不得不说,印度这块地方,还真是被老天爷“眷顾”,光是那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就足以让印度人民“饿不着”!
的确,印度的国家总面积只有295万平方公里,不到中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。
但是,印度的耕地面积却比中国大得多,达到了1.42亿公顷,占全球总量的9.6%,约为中国的两倍。
与此同时,印度又属于非常典型的热带季风性气候,终年高温,几乎没有霜期,降雨充沛,年平均能达到1170毫米,全年都能生长农作物,像水稻这种主力口粮,甚至能达到一年三熟。
另外,印度境内的河流也非常多,“主河”恒河流域面积达到了106万平方公里,其他分散在印度各地的湖泊加起来能有320万公顷。
而这些种种优渥的自然资源夹杂在一起,最终就给印度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的环境。
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,印度就已经实现了粮食的“自给自足”,除了豆类、植物油和油菜籽等部分农作物之外,早已不再进口其他国家的粮食。
所以,在满足自己人的“口腹之欲”后,再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其他国家,“既赚了钱,又帮助了他人”,这么来看印度做的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可,事实真的如此吗?
“饥俄”的印度
每年10月14日,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都会发布一份《全球饥饿指数》报告,通过百分制排名的形式来展现全球各个国家人民的饥饿情况。
而就在2023年最新的一份报告当中,身为“粮食出口大国”的印度却在统计的125个国家中排名第111位,按照等级划分,更是被列入了“重度饥饿”的范畴。
对于这一惊人的数据,该组织在后续给出了相应的解释: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产粮国和粮食出口国之一,但是在今天14亿多的印度人当中,却有超过1.9亿人处在饥饿状态,在全球饥饿人口中的占比更是达到了25%。
换而言之,全世界每4个饿肚子的人,就有1个是印度人!
显然,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,但它就是事实。
而造成这一切的,就是印度粮食制度的另外“两大优势”。
或者说:“两大人祸”。
“今天,印度的农民赢得了战争!”
2021年,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斗争之后,向来以强势著称的印度总理莫迪,终于还是向国内的农民“低了头”,宣布废除此前推出的三项农业改革法案。
对此,一位农民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这次的胜利显示出我们比莫迪更加强大,但它只是开始,莫迪必须同意我们其他的所有诉求,否则抗议永不停歇!”
事实上,这已经不是莫迪第一次在印度农民们的面前吃瘪了。
早在2015年的时候,初出茅庐的莫迪就曾想对印度农民“动刀”,推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农业改革计划。
结果还没等正式落地,就受到了印度农民们的强烈抵制,最终只能推卸责任给地方政府,允许各地凭情况自行决定执行与否,进而不了了之。
要知道,在很多人的固有观念中,农民往往是“弱势群体”的象征,是需要被社会特殊保护和关照的对象。
然而,印度农民表现出来的姿态,显然与我们所想的大相径庭。
这不禁让人好奇:为什么印度农民能有这么大的力量,让总理都为之屈服呢?
答案很简单,因为这部分农民,本身就不是“普通人”。
我们都知道,印度由于在争取独立的进程中,并未经历大规模的武力斗争,所以很多具有“殖民特色”的沉疴陋习都被保留了下来。
而这其中,就有颇具特色的“地主精英式民主”。
在殖民时代,为了便于管理印度,英国殖民者在经济上为印度带来了“土地私有制”的同时,又在政治上大力推行“民主制”。
这两者碰撞在了一起,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两种情况:通过“土地私有制”富裕起来的农民,拿着钱当“敲门砖”,砸开选举的渠道,为自己谋求政治地位;通过“民主制”竞选上去的农民,拿着政治地位当“令箭”,大肆敛财、继续兼并土地。
两种情况周而复始,最终便使得一些掌握着大量土地资源的印度农民摆脱了阶级的束缚,虽然他们明面上还是农民,但实际手中的权力却已经足以让他们与政府抗衡。
据数据显示,现如今印度有72%的农村人口,40%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。
与之相对的,印度却有超过1.5亿的农民没有土地。
因此,这就使得印度大部分的粮食生产,实际上是掌握在少部分拥有土地的地主手中的,所以自然可以随意把控粮食价格,使其维持在高位,如果国内的穷人消费不起,那么就出口到国外。
而当印度政府觉得这一切不合情理的时候,想要去改革,又会迫于地主们手中的政治权力,难以执行。
慷慨的印度
当然,话说回来,印度政府实际上也不是什么“好人”,今天印度粮食体系会变成这个模样,印度的某些政客肯定是难辞其咎的。
就拿莫迪来说,别看其任内多次出台农业改革方案,还尝试限制印度国内的粮食出口,以此解决民间的饥饿问题。
但是,他却又曾在国际演讲中当众夸下海口,表示:如果世贸组织需要,印度随时都能向全世界提供自己的粮食储备。
慷慨大方的样子,实在很难不让人为之感到动容。
唯一可怜的,就是那饿着肚子的两亿印度人罢了。
那么,为什么莫迪和印度政府要这么做呢?
说直白点,就是为了印度那虚无缥缈的“大国梦”罢了。
从印度“国父”尼赫鲁时代开始,印度就一直自诩为“国际大国”,力争要在国际上变得“有声有色”。
但现实却十分残忍,就印度所拥有的国力,根本没有几个国家对其“大国”称谓买账。
面对这一情况,印度实际上还是有自知之明的,但是“梦想”又不能抛弃,那该怎么办呢?
答案很简单:抱团!
没错,印度的国力是弱小,但是国际上弱小的国家又不止印度一个,如果能把这些“弱国”全部联合在一起,那么组成的力量,试问就算不是“大国”,又有哪个“大国”敢小瞧呢?
于是,找准了方向,印度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那些“弱国”靠拢自己,在这个过程当中,印度不可避免的就需要付出一些“代价”。
而还有什么“代价”能比粮食更具吸引力呢?
于是,便有了今天印度“饿着肚子”,却往别人家的碗里装米的景象。
实在讽刺!
结语
慷慨的印度政府、随意定价的地主,再加上原本优渥的自然环境,这“三大优势”最终组成了今天印度“粮食出口大国”的地位。
只不过,比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来说,剩下的“两大优势”,实在是让印度人民有些欲哭无泪罢了。
实际上,从粮食问题上就不难看出,如今的印度虽然在某些方面上拥有着很大的潜力,但是却总由于一些这样那样的“内部原因”,难以发挥。
如果印度不能重视起这些,并加以改正,那么必然会继续自困囹圄专业配资门户官网,与“大国梦”背道而驰,最终越行越远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炒股配资门户观点